《湖南日报》用4个整版,聚焦改革开放40周年益阳印记!

来源:

阅读:100次

发表时间:2019年01月02日

12月28日,《湖南日报》刊发了改革开放40周年益阳印记特刊,从益山益水 益美益阳,打造高质量发展引擎——益阳市推进产业项目纪实,让老百姓生活有更多幸福感——益阳创新社会治理纪实,打响蓝天保卫战——益阳创建环境空气达标城市走笔,全方位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建设情况。


新闻动态

NEWS

 

 

 

益山益水 益美益阳

 

 益阳,背倚雪峰山,怀抱洞庭湖,自古是江南富饶“鱼米之乡”。四十年风雨兼程,四十年春华秋实,益阳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阔步走在迈向全面小康的路上。

 

 

 

  2017年的一组数据,佐证了益阳的沧桑巨变。

 

  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665.41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为1978年的40.6倍,年均增长9.7%。

 

  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7.2:38.8:44.0,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下降33.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28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逐步形成。

 

  全市工业增加值582.90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为1978年的83.8倍,年均增长12.0%。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6.80亿元,为1978年的114.5倍,年均增长12.9%;税收占总收入比重为77.1%。

 

  全市城镇化率50.12%,比1990年的13.53%提高36.5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36个百分点。

 

    工业强市风头劲

 

 事隔30多年,说起当年的创业之举,湖南艾华集团董事长艾立华记忆犹新。 

 

  1985年,艾立华用东拼西凑的3700元,租赁了两间废弃的小平房,购买了一些二手机器,开始了电容器创业之路。如今,湖南艾华集团已成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五的铝电解电容器制造商,成功上市。

 

 艾华的成长,是益阳市始终坚持工业立市发展战略,重视实体经济发展的生动说明。

 

  近年来,益阳市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不动摇,精准施策,聚焦发力,发展平台不断夯实,创新驱动步伐加快,开创了工业经济发展新局面。工业在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逐年提高,工业总量稳步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对全市的贡献率节节攀升。2017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1079家,比1998年净增740家,年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22家。高技术制造业和高加工度工业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49.2%。

 

 

 

 工业园区成为全市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区域经济核心增长极和赶超发展的主动力。全市共有1个国家级园区、8个省级园区,园区聚集效应初步显现,形成了益阳高新区的汽车零配件、龙岭工业集中区的中医药、长春经开区的电子信息(线路板)、安化经开区的黑茶、沅江高新区的船舶、南县经开区的食品等特色产业园区。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3年的55%提高到2017年的71.8%;占全市工业税收的比重由2013年的64%提高到2017年的75.3%。近五年园区经济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45%,园区经济拉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6个百分点。

 

  特别是近两年来,益阳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特色逐步显现。该市围绕比较优势产业,重点发展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和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目前,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大大提升,橡塑机械、农机制造、船舶制造、工程机械等行业均有配套成龙的企业。8月26日,中联重科沅江智能制造工业园建设项目开工,项目总投资5亿元,建成后产值有望突破50亿元,中联重科沅江工业园或将成为全省最先进的装备制造基地和现代化工厂。电子信息产业呈聚集态势,形成新型电子元件和消费类电子整机等电子产业集群。食品加工产业来势看好,黑茶、槟榔等特色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

 

  同时节能降耗有序推进,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益阳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坚决淘汰钢铁、水泥、造纸等行业落后产能,并严格执行工业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从源头遏制“两高”行业发展。益阳高新区被确定为全国低碳工业园试点园区,龙源纺织成功申报全省第一批“两型”示范企业。

 

       现代农业斗芳菲

 

  益阳市地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区域,作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全省目前唯一的现代农业改革试验市,益阳已成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和农村改革的“试验田”。 现代农业正迸发出充沛活力,在这方热土上尽情释放,催生着新的希望。

 

 

 

  近年来,益阳市高标准谋划现代农业发展,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金融等方面改革,在“互联网+现代农业”、优化农产品供给、农业社会化服务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探索创新,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2012年至201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连续6年居全省第一。

 

  “互联网+现代农业” ,开辟一方新天地。益阳市实施“宽带乡村”示范工程,建设“互联网+现代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助力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村物流、农产品销售、农业农村管理。同时积极探索互联网与“三农”融合发展新方式,去年和今年相继举办了两届生态农业智慧乡村互联网大会,还与58农服公司合作开发“益村”平台。目前,“益村”平台注册用户达到175万,入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共1416家,已帮助村集体经济增收1.72亿元,帮助近3万户农户卖出农特产品、近10万人实现就近就业。今年初,“益村”推广工作被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举措之一。

 

  产业特色化,绿色成为主色调。益阳市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步形成了具有益阳特色的“五化”,即农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特色化、基地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品牌绿色化,打好“绿色牌”“有机牌”“安全牌”, 打造全国优质绿色农产品基地,推动农业生产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该市大力推进“131工程”(“1茶3优1特”,即安化黑茶,优质米面、优质水产、优质蔬菜,特色食品加工),目前,已形成安化黑茶、桃江笋竹、赫山大米、资阳休闲食品、沅江芦笋、南县小龙虾、大通湖大闸蟹等特色产业带。一大批“益字号”特色农产品有了自己的品牌。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全市80%以上的土地流转,大宗农产品综合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标志的农产品有309个,还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7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2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及地理标志登记证书5个。赫山区、安化县成功申报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安化县还入选国家首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安化黑茶”成为“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欧国际互认地标产品。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种田轻松高效。益阳市各县(市、区)积极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模式,为农户提供“订单式”“套餐式”服务。目前,全市农村新型专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90家,服务农田374.1万亩。全市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9.5%,居全省前三位。从2013年起,益阳市赫山区农田谋士现代农业服务公司通过“九化”为水稻种植全程当“保姆”,即专业化服务、区域化布局、集团化结盟、多元化解难、机械化作业、标准化操作、契约化约束、数字化管控、规模化推进,从机耕、播种、春插、施肥用药直到稻谷收割、销售等各环节,都可以由其“包办”,农户省心省力。

 

  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多业共赢比翼飞。近年来,益阳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势互补,让农民更多分享二、三产业带来的增值收益。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300多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龙头企业358家,建成了一批优质农产品基地、特色产业园、农产品商贸物流基地等,涌现出克明面业、华莱生物、顺祥水产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同时,益阳以创建国家旅游休闲示范城市为契机,大力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着力发展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南县、沅江市成为农业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项目县。南县洞庭湖生态经济创新示范区内的罗文村,其四季花海、“涂鸦”民居引来众多游客。

 

     千年古城展新颜

 

  漫步益阳中心城区,领略梓山湖的湖光山色,观赏资江两岸的旖旎风光,追寻三国古城的历史印记,感受会龙山的佛教文化,到奥林匹克公园过一把健身瘾,到鱼形山水库游湖、垂钓,你会觉得轻松而愉悦。

 

 

 

  改革开放以来,益阳市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77年的10平方公里增加到2018年的7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1977年的13.1万增加到2018年的70万。一座宜居宜业宜游宜健的现代新城正崛起于洞庭之南、资江之滨。

 

   在历史变迁中,益阳城市建设与管理已“破茧成蝶”。

 

  城市骨架由小到大。1977年末,全市城市道路仅长82公里,其中城市主干道仅10条,最长的资江路为7.5公里,城区仅有资江一大桥和志溪河大桥两座较大桥梁。到2018年,中心城区共有城市道路559条,总长573公里,城区共有五座跨资江大桥(其中在建一座)。在城市外围,南线绕城高速和银城大道相互贯通,扩大了城市骨架和内外通行能力,辐射益阳东部新区面积达285平方公里。

 

  城市基础由弱到强。1977年末,城区基础设施极为薄弱,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仅0.38平方米,供水、排水、城市防洪等基础设施建设已严重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开放后,益阳市按防洪标准,实施了资江以北大堤全面整修工程,启动城市防洪沿江风光带建设。排水能力也得到极大的加强,到2018年,中心城区所有道路配套建设了下水道。城区自来水日供水能力提高到2017年的32万吨,自来水普及率100%。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到2018年的日处理23万吨。中心城区燃气普及率达97%,日供气量28万立方米。

 

  城市建筑由简到华。到2018年,城区建筑总面积达6248.3 万平方米,是1977年的26倍。总投资1.92亿元,占地497亩的奥林匹克公园,是我国首个以体育公园为主题的4A级景点。2017年城区住房建筑面积增长到4065.62万平方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58平方米。

 

  城市品质由差到优。到2017年,城区绿地面积达2959.18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0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55平方米。从2009年开始,益阳市先后成功创建了全国卫生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并通过开展“五城同创”,即创建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市民素质、城市文明程度与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城市治理由乱到顺。中心城区经历了管辖范围变迁、管理层级变化、管理机构变革三个方面的转变,形成了科学顺畅的城市治理机制。2018年,完成了住建领域执法职能整合,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山清水秀入画来

  12月16日,沅江市环保协会会长李剑志和环保志愿者来到南洞庭蒸钵湖观鸟,看到成群结队的野鸭、白琵鹭、鸬鹚、青头潜鸭等珍稀野生鸟类在芦苇丛中栖息、觅食,他们异常兴奋,纷纷拿出手机、相机拍个不停。

 

 

  

李剑志介绍,随着南洞庭湖的生态环境改善,吸引了中华秋沙鸭、黑鹳、青头潜鸭等很多珍稀鸟类,从寒冷的大西北飞来这里栖息过冬,湖洲湿地因此显得生动而充满灵性,南洞庭湖也迎来了飞鸟翔集、芦花飞雪的大美景象。

 

  近年来,沅江市打响洞庭湖生态环境保卫战,拆矮围、砍黑杨、退珍珠养殖、退造纸企业,加强河湖岸线、饮用水源地保护,以生态环境的提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力争实现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

 

  在安化山区,柘溪水库“两网”(拦网与网箱)退出,让一库碧水映青山。

 

  柘溪水库“两网”养鱼已有近20年历史,其中从业者85%是库区移民。投放水库中的鱼饲料和鱼类排泄物日积月累,使水体富营养化,自净能力降低,总氮含量严重超标,水如酱色。加上“两网”阻挡航道,造成很大安全隐患。

 

  2016年3月,安化生态环境保卫战、库区产业转型战打响。至今年6月,安化共筹资1.88亿元,使库区1804户水产养殖户全部退出。

 

“两网”退出,库区水质由原来的Ⅳ类上升为Ⅱ类,从电站大坝至平口镇56公里水路成为百里山水画廊,柘溪水库恢复了“湘中明珠”的秀丽姿容。目前,安化以柘溪水库“两网”退出为契机,挖掘优势资源,发展全域旅游。正在建设环雪峰湖自行车绿道,把库区景点串联起来,将旅游产业做成库区新的支柱产业。

 

  水变净了,山也更青了。安化全面实施生态政策惠民、生态资源修复、加大产业基地建设、优化森林旅游服务等6大林业工程,染绿千山、福泽万户。目前,安化森林覆盖率达76.1%,森林生态效益总价值385.66亿元,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省旅游强县、省首批林下经济重点县,并被列入第二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

 

  益阳市委、市政府坚持绿色发展,坚持问题导向,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市、县、乡三级党政领导分线分片包干,推进问题整改和工作落实。近两年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数十次带队到南洞庭湖、大通湖、三仙湖、安化库区等一线现场督导。在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国家生态市建设、湿地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等方面,益阳取得了明显成效。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我们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守护好精神家园。”益阳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法律制度上也开展了探索。2016年11月1日,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审议通过《益阳市城市规划区山体水体保护条例》。这一条例,是该市获得立法权后出台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同年12月2日,报经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正式批准,自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明确了山体水体保护坚持政府主导、科学规划、保护优先、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条例》明确了市人民政府、区人民政府、乡镇(街道)、村(社区)、个人及单位五级层面各自的职责。

 

  如今,南洞庭湖生态环境得以明显改善,资水益阳段总体水质为优,大通湖、三仙湖水库等水质明显好转。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时代需要新作为,加快建设富饶益阳、创新益阳、开放益阳、绿色益阳、幸福益阳的新画卷 ,正在银城大地上徐徐展开。

附件: